世界今头条!市检察院通报数字经济时代侵犯商标权和著作权犯罪案件情况
(资料图)
数字经济时代,信息数据等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创新环境和发展模式,但也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供了新的工具。在传统常见的侵犯商标权和著作权犯罪领域,出现了侵权对象扩大、新型侵权方式频现、多种犯罪行为交叉竞合等趋势和特征。4月20日,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首日,上海检察机关通报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本市侵犯注册商标权、著作权犯罪形势、案件特点及工作情况。徐汇、长宁、普陀、宝山、松江区检察院分别发布本院办理的典型案例。
2022年,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731件1556人,受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42件111人。
检察机关介绍,从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来看,商标侵权领域逐渐蔓延至医疗美容、网络直播等新业态,还出现了以知名高校校名商标为犯罪对象的新型犯罪形式。行为人非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不再局限于商品表面、外包装等传统有形载体,而是利用技术手段,呈现电子化使用特征,隐蔽性强、识别难度大。商标侵权对象扩大,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等特殊商标类型侵权情况频现。
从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来看,出现集团化、规模化经营趋势。在部分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中,文创产业成为侵权高发领域,除玩具、图书、影视作品、游戏软件等传统被侵权对象外,剧本杀类、医疗软件类、互联网音乐类等新侵权对象出现。新型侵权方式层出不穷,且范围拓展。黑灰产业链条扩张,犯罪呈现集团化、规模化趋势,成员间分工明确,经营规模大,犯罪金额高,社会危害性大。
针对侵犯商标权和著作权犯罪案件的新形势新特点,上海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知识产权“严保护、大保护、快保护、同保护”理念,围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新情况新问题,强化专业审查,把好案件事实关、证据关、法律关,持续加大对侵犯商标权、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,全面推动知识产权刑事、民事、行政、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融合履行,为营造安全有序的创新环境,服务保障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检察力量。
(中国日报上海分社记者周文婷)